糖网 产销储运 内外糖价涨势正酣,抛储时机悄然而至?

内外糖价涨势正酣,抛储时机悄然而至?

广告位

广告位

本文源自:文华财经

春节以来,多重利好席卷糖市,国内外糖价实现共振上涨。国外受益于短期贸易流紧张,一方面亚洲主产国产量前景黯淡,其中印度超预期减产令市场措手不及,同时巴西新榨季亦有潜在堵港风险,短期难以实现江湖救急,在此背景下海外糖价越涨越高,而国内进口成本随之水涨船高,令配额外进口利润窗口全线关闭,叠加广西干旱导致的减产,供应端炒作不断,郑糖因此也冲上了近六年高位,涨势正酣之际,近期市场有关抛储的传闻甚嚣尘上,那么政策空降的风险是否值得多头担忧,如若落地会成为糖价的绊脚石吗?

  抛储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抛储的概念。我国实行明确的国家储备糖制度,《国家储备糖管理试行办法》于1991年7月15日由商业部颁布,至今已余30年,中间经历几个版本的修订,2021年3月5日,两部委公布新版《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自2021年4月10日起施行,其中对中央储备糖的定义为:中央政府为实施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市场异常波动而储备的食糖,包括原糖和白砂糖。而抛储所指的对象便是中央储备糖,通常说的白糖抛储是指国家放储,具体来说,抛储是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后,国家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食糖供应,平抑市场价格。

与之对应的是国家收储。白糖收储作为一种战略物资的储备一般会选择市场供大于求导致白糖现货价格低迷,并已严重影响企业和农民利益时进行。一般来说,收储减少了市场供应量,有利于价格上涨和稳定;抛储则增加了市场供应量,对价格上涨有抑制作用。总而言之,收储、抛储机制是国家或集体在物价下跌时收购大宗商品并储存起来,在物价上涨时抛出,用以调控市场,是政府平衡和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手段和市场机制。

现阶段抛储概率有多大?

那么现阶段国内白糖抛储是否存在可能性呢?在上述2021版《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中,明确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中央储备糖:全国或部分地区食糖明显供不应求或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糖的;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糖的其他情形。目前在国内外食糖均存在一定减产情况下,海外原糖期货触及六年半高位,白糖期货更是创逾11年高点,在外盘强势带动下郑糖主力已冲至6700-6800元/吨区间,产区制糖集团报价区间跟随上移至6500-6700元/吨,整体来看国内外糖价均已升至历史相对高位区间,政策上讲符合储备糖的使用情形。

另外回顾近年来的国内抛储情况,除了2006年是在食糖刚刚进入增产周期时投放储备,其余2009/2010、2010/2011、2016/2017年度的抛储均发生在减产周期中,且抛储的背景都是前阶段糖价已出现短时明显的涨幅,所以可见抛储的必要条件首先是糖价偏高。以最近的一次抛储为例,2016/2017年度放储时对应的国内期糖价格区间在6000-7400元/吨,目前郑糖已经涨至该区间之内,因而若糖价继续维持涨势,抛储理论上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其次从供需形势的需要来看,目前国内外糖价运行的主要逻辑均在供给端,近期不管是ICE原白糖,还是郑州白糖,涨价的核心因素均是产量受到了扰动,政策层面上采用抛储方式对国内糖供应进行调节,尽可能减小糖价上涨对下游行业的冲击亦存在一定合理性。不过,历史上看抛储在库存偏低的第三季度频次最高,目前国内接近榨季尾声但尚未结束,库存处于季节性累积阶段,以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还存在一定偏差。

  抛储对糖价有何影响?

上周周中,受有关部门约谈糖企的传闻影响,郑糖盘面出现过短暂休整,但目前据了解未涉及到抛储相关事宜,在政策性担忧有所缓解后,糖价再度发力猛涨。如上文所述,现阶段政策性风险尚未完全消除,若未来抛储果真落地会成为糖价的绊脚石吗?虽然抛储增加了食糖短期供应,但是在产不足需的市场环境下,更多地体现的是对糖源的补充而不是打压糖价。在历史抛储期间,糖价曾走出越抛越涨的行情,主要原因便是榨季的产需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2005/2006年度在抛储落地后,受竞拍价格超预期提振,期货糖价不跌反涨,另外2009/2010年度抛储成交情况良好支撑市场信心,糖价同样未出现明显跌势,且在连续抛储后可能会引发市场对于储备糖库存见底的担忧,给盘面提供新的炒作题材。不过抛储中期往往会引发价格阶段性调整,成为糖价上涨的“减速带”。

  目前多头真的无忧了吗?

可以看到,抛储只能在短期内对糖价走势产生影响,而真正决定价格长期走势的还是供求关系的变化。目前来看,海外贸易流紧张短期难以缓解,国内亦存在较强减产预期,那么多头逻辑真的就“无懈可击”了吗?现阶段除了政策性风险外,还有几点潜在利空值得注意。海外市场上,未来巴西新季产量能否有效填补缺口将是关键,当前市场对其增产预期尚未证伪,若港口运力并没有出现明显挤兑矛盾,供需偏紧有望缓解下外糖或将出现调整,进而对内糖产生压制。同时国内而言,虽然配额外进口利润窗口关闭已久,但今年前两个月累计进口仍同比增加,后期进口减量会否如期兑现存在不确定性,另外需要注意非正规糖源以及替代品的补充。另一风险点在于需求端,目前为止国内产销情况较好,不过货源多集中于中间贸易环节,从郑糖期货仓单高企便可见一斑,未来货源能否顺利向终端传导仍是未知数,如若实际消化情况不及预期,糖价恐难维持如今的强势。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云之糖

云之糖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yntw.com糖网立场及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ntw.com/2023/04/244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6-1760883084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