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TW.COM 新榨季的钟声即将敲响,云南的制糖企业纷纷发布了2025/26年度甘蔗生产扶持政策。详见云南2025/26年度甘蔗收购价以及生产扶持政策
蔗糖产业的根本在于甘蔗原料的发展。
扶持政策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为广大蔗农带来了新的期望,也为区域蔗糖产业的转型升级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原料不再是单一的收购指令,而是一套集价格引导、技术扶持、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组合拳”,其核心导向明确: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推动甘蔗生产从“量”到“质”的飞跃,实现企业与蔗农的双赢。
价格杠杆:精准指挥,优胜劣汰
今年政策延续并强化了以品种划分的阶梯式收购价格体系。一、二、三类品种每吨470元、440元、400元的明显价差,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毫不含糊的信号:品质决定价值。这不仅是对种植优良品种蔗农的直接奖励,更是对仍在种植淘汰品种的农户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劝退”。
从而引导和激励蔗农主动进行品种结构优化,从源头上保障了原料的品质。
全程扶持:多措并举,激发动能
如果说价格是“指挥棒”,那么贯穿种植全程的扶持政策就是“发动机”。
从新植的现金和肥料补助,到推广全膜覆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先进田间管理技术,再到为新品种调运“买单”,企业扶持政策覆盖了甘蔗生产的关键环节。
特别是将新植现金补助与种植时间挂钩(1月31日前补助更高),有力地调动了蔗农早种、种好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扶持与“云南省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形成了高效联动。
从健康种苗、机械化耕作到宿根管理、机械化收获,省级补贴为采纳现代化、标准化种植方式的蔗农提供了强有力的额外支持。
这种“企业+政府”双轮驱动的补贴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蔗农采纳新技术的成本与风险,为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力提升注入动力。
金融服务:纾困解难,稳定根基
考虑到农业生产前期投入大的特点,新政策中的有偿扶持措施,如最高每亩1500元的预付款和农资赊垫服务,精准地解决了蔗农,特别是规模化种植大户的资金周转难题。
这不仅是简单的“借钱”,更是企业与蔗农构建紧密利益共同体的体现。通过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企业有效地稳定了原料“第一车间”的根基,确保了甘蔗种植面积的稳定与扩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这份2025/26年度甘蔗生产政策,是一份深思熟虑的产业发展规划。
它以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以精细化服务赋能生产环节,以前瞻性眼光布局产业未来。
可以预见,在这样一套政策“组合拳”的引导和激励下,蔗农的种植效益将得到切实提升,糖厂的原料供给将更加优质稳定,整个区域的蔗糖产业也必将朝着集约化、现代化、高效益的方向稳步迈进。
2025/26年度与2024/25年度政策对比
与2024/25年度相比,该糖厂2025/26年度的政策在保持2024/25年度政策框架和核心内容(如收购价格、主要补贴金额)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微调和优化,使其指向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并更加侧重于引导和推广特定的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
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推品种的更新:2025/26年度的主推一类品种从5个增加到6个,新增了“柳城15/41”,这反映了企业根据品种试种表现和市场反馈,对推荐目录进行了动态优化,旨在推广更具优势的新品种。
病虫害防治策略的转变: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2024/25年度的政策是直接补助特定农药(新植)或提供固定金额的统防统治补贴(中耕)。而2025/26年度取消了针对新植的“农药补助”,转而将“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合作模式从“定额补助,差额自负”调整为“企业与蔗农各承担50%”。这一改变意义重大,它从单纯的“给钱给药”转变为“风险共担”,更能激发蔗农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参与病虫害防治的主动性。
扶持政策的精细化与差异化:
*地膜补助:新增了“陇*片区实行单膜覆盖的,由企业全额补助”的条款,体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针对特定区域进行重点推广。
*良种调运补助:政策描述更为清晰和优厚。从2024/25年度的按“1元/吨.公里”补助,转变为2025/26年度的直接由企业承担“种苗差价和运费”,这对新区开发和品种更新的蔗农来说,激励作用更直接、力度更大。
有偿扶持方式的表述优化:将“担保贷款”的说法调整为“甘蔗预付款”,并明确“资金占用费由农户承担”,使资金支持的性质和权责更加清晰明了。
2025/26年度的政策调整体现了糖厂在甘蔗生产管理上的持续改进和精细化管理思路。政策的连续性保证了蔗农预期的稳定,而精准的优化调整则更好地服务于提升甘蔗品质、推广先进技术和巩固与蔗农合作关系的核心目标。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机构,云糖网首发,欢迎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