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广西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广西以保障国家食糖安全为核心,聚焦甘蔗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通过稳链夯实根基、补链突破瓶颈、延链培育集群、强链科技赋能,构建起省内跨区域协作、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2024/2025榨季,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达1135万亩,食糖产量646.5万吨,连续34个榨季居全国首位,全链综合产值超千亿元,蔗农种蔗收入持续增长,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鲜活实践范例。
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基地,广西承担着全国60%以上的食糖供应任务,糖业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长期以来,甘蔗产业面临种植分散、良种覆盖率低、机械化水平不高,以及产业链单一、副产品利用率低、跨区域协同不足等难题,尤其蔗区多分布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巩固脱贫成果压力较大。为此,广西立足“全国糖业看广西” 的战略定位,将甘蔗产业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抓手,全力推动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
在稳链强基方面,广西划定1159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明确14个主产市(县)的保护责任,形成“核心区引领、主产区联动”布局,2024/2025榨季种植面积稳定在1135万亩,建成641万亩高标准农田。创新“首付价+糖价”联动机制,2023/2024榨季制糖企业为蔗农兑付每吨17.3元的联动收益;构建“三重保障体系”,2024年为641万亩糖料蔗投保,理赔1.8亿元。通过“县企共建”机制,崇左市带动34.8万脱贫人口从事甘蔗产业,占全市脱贫人口总数的80.7%,15家糖厂安置就业超2万人,实现“蔗区稳、农民富”的协同效应。
补链破瓶颈上,广西整合科研力量建立协同育种机制,培育出桂糖42号等优良品种,2024/2025榨季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2%以上,良种覆盖率接近99%,亩产和含糖量较传统品种分别提升20%和1.2个百分点。组织跨市县农机合作社开展“机收互助”,调配1200台收割机流动作业,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12%,崇左、来宾等平原地区机收率超85%,每亩减少人工成本150元。打造“泛糖”电商交易平台,整合28家大型糖厂、300家经销商资源,2024年线上交易额达350亿元,实现产销信息跨区域实时共享。
延链建集群方面,广西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6个,培育出6家制糖能力超百万吨的糖企集团。构建多条循环产业链,推动蔗渣、糖蜜、滤泥利用率达100%,蔗叶离田综合利用率突破40%。其中,华绿生物食用菌产业园年产食(药)用菌1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25亿元;龙州县探索“甘蔗-奶水牛”模式,新增养牛5552头,形成从“一根甘蔗”到“一杯奶”的闭环。打造“广西糖业”区域公共品牌,中粮崇左糖业研发的注射级蔗糖产品附加值提升50倍以上,2024年区域品牌价值达200亿元,带动糖企产品溢价率平均提升18%。
强链增动能上,广西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崇左扶绥县膜下滴灌推广面积达50万亩,每亩节水300立方米、节肥20%,亩产提升1.2吨。建成“糖业云”平台,为30万户注册用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线上服务超150万次,蔗农满意度达98%。推动糖企智能化改造,广西糖业集团贵港、来宾糖厂加工能耗降低10%,生产效率提升25%,全区大型糖厂智能化改造率达100%。
接下来,广西将建立糖料蔗主产市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华南糖料蔗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及东盟的产业合作,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蔗叶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同时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年培训蔗农25万人次以上,让“甜蜜事业”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央视新闻 监制 李健飞 记者 刘春 通讯员 李想 杨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