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内产糖第一大省份–广西举行了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引发业界关注。发布会中提及的“越南种蔗+广西制糖”新模式,以及广西在糖料蔗生产、科技创新和全产业链延伸上的一系列举措,共同描绘了一幅传统产业如何在新时代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这不仅是关于“一根甘蔗”的故事,更是一个区域产业“内外兼修”、转型升级的深刻启示。
向外看:一根甘蔗链接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最具开创性的,无疑是“越南种蔗+广西制糖”的跨国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探索,体现了广西糖业决策者的战略远见和务实精神。
长期以来,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广西作为中国的“糖罐子”,在国内持续挖潜,恢复了百万亩蔗田,但要支撑起全国六成的产量,保障原料的稳定供给始终是重中之重。将目光投向邻国越南,利用其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原料基地,再结合广西成熟的制糖技术、加工能力和广阔市场,形成了一条优势互补的跨国产业链。
这步棋的精妙之处在于“一举多得”。对广西而言,它有效缓解了本地的资源瓶颈,保障了原料供给的稳定性和成本优势,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对越南而言,广西带去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当地农业水平和农民收入。这不仅是单纯的贸易,更是深度的产业协作,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增添了又一个鲜活的案例。
在这里也提一下全国第二大食糖产区–云南,对外甘蔗发展在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海关统计数据,2024/25榨季云南省累计进口糖料蔗超过300万吨,达到全省入榨总量的18%左右,可喜可贺!详见>>2024/25榨季云南省进口境外甘蔗超300万吨 占入榨总量的17.33%
向内求:科技与创新为“糖罐子”固本强基
如果说对外合作是开疆拓土,那么对内挖潜则是固本强基。报道中提到的近20亿元资金投入、良种良法推广、全程机械化攻关等举措,共同构成了广西糖业“向内求”的坚实基础。
“良种良法良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广西投入巨资支持种业振兴和技术推广,是从源头上提升甘蔗的产量和含糖量。而首创的“割倒—转运—除杂—装车”机收模式和丘陵山区收获机具的研发,则直指糖料蔗生产中“最难啃的骨头”–收获环节的机械化。这些努力的目标非常明确:降本、增效、提质。只有把自身的“内功”练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广西的“糖罐子”地位才能更加稳固,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时才更有底气。
发布会提及:为确保制糖原料的有效供给,广西认真执行《广西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2024年,累计清理非蔗作物112万亩,恢复种蔗102万亩。2024/2025年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达到1135万亩,同比增加11万亩。
向上走:从“两头甜”到“节节甜”的价值蝶变
一个产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规模,更取决于价值链的高度。广西糖业最令人欣喜的变化,是从过去“一根甘蔗两头甜”(即蔗糖和蔗渣的初级利用),向“一根甘蔗节节甜”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迈进。
从环保餐具、甘蔗醋、甘蔗啤酒,到技术门槛更高的注射级药用糖,再到“蔗叶换蔗渣”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完整的循环经济图景。这标志着广西糖业正在摆脱对单一食糖产品的依赖,向食品、环保、医药、能源等多个领域延伸,构建起一个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甜蜜产业链”。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甘蔗的经济价值,也增强了整个产业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使其发展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结 语
当下,广西糖业正在积极“蜕变”寻求“化茧成蝶”。通过“向外看”的开放合作,解决了资源约束;通过“向内求”的科技创新,夯实了发展根基;通过“向上走”的产业链延伸,提升了价值空间。这是一条“内外兼修”的发展路径,不仅为中国糖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面临相似挑战的传统优势产业,提供了一份可供借鉴的、充满智慧的“广西方案”。
注: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云糖网首发。欢迎留言批评指正!